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机器人巨头警告,砸钱造人形,15年难量产!

发布日期:2025-10-10 09:02点击次数:

最近,相信不少人都被网络上那些人形机器人的视频给惊艳到了。

特斯拉公司的擎天柱机器人扭动着身体,还有一些新公司展示的机器人,不仅能稳稳当当地走路,甚至还能模仿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看起来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似乎马上就要实现了。

当大家还在热烈讨论未来是不是要被机器人“接管”的时候,一位行业里真正的元老级人物却站出来,毫不客气地给这股狂热的投资浪潮泼了一大盆冷水。

这位说话分量很重的人,名叫罗德尼·布鲁克斯。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提起他联合创办的公司iRobot,大家可能就知道了,就是那个生产扫地机器人的公司。

可以说,他是最早把机器人带进我们普通人家庭的先驱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机器人领域的泰斗,最近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话说得非常直接。

他认为,现在像特斯拉这些大公司,还有那些拿到巨额投资的初创企业,投入数十亿美元去研发和人类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其实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赌博,是在浪费钱。

他甚至断言,这种试图让机器人模仿人类外形和动作的路线,在未来十五年内根本走不通,真正能够大规模应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器人,根本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人样”。

这番话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明明技术进步看起来这么快,视频里的机器人一天比一天灵活,怎么就成了浪费钱的幻想了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技术和现实原因,我们不妨跟着布鲁克斯的思路,以及我们国内行业专家的分析,来仔细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布鲁克斯指出了一个最核心的技术难题,那就是机器人的学习方式。

现在很多公司都宣传,他们的机器人通过观看海量的人类活动视频来学习技能,比如看人叠衣服的视频,它就学会叠衣服。

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先进,很智能,但在布鲁克斯看来,这根本行不通。

原因在于,机器人缺少了人类最关键的一项能力——触觉。

我们不妨想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用手去拿一个生鸡蛋,为什么能用不大不小刚刚好的力气,既不会把它捏碎,也不会让它滑落?

这是因为我们的一只手上,就分布着大约一万七千个专门的触觉感受器。

这些密密麻麻的感受器会实时地把压力、质地、温度等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根据这些信息精确地控制手的力度。

而现在的机器人,根本无法复制这种精细复杂的触觉系统。

让一个没有“手感”的铁疙瘩,光靠看视频就想学会人类的精细操作,这就像让一个失去了味觉的厨师,只通过看美食节目就想做出顶级菜肴一样,他能模仿动作,但永远掌握不了其中最关键的火候和感觉。

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上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有海量的声音和图片数据可以学习,但触觉领域,我们连一个像样的大型数据库都还没有,机器人自然就成了“无米之炊”。

其次,布鲁克斯从最基础的物理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两条腿走路”对机器人来说是个糟糕的选择。

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掌握了直立行走的能力,但这对于一个沉重的机器来说,效率非常低。

为了保持平衡,人形机器人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这使得它的续航能力成为一个大问题。

更致命的是,它会摔倒。

人摔一跤可能就是皮外伤,但一个几百斤重的金属机器人摔倒,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布鲁克斯做了一个计算,当一个机器人的尺寸增加一倍时,它摔倒时释放出的破坏性能量不是两倍,而是八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工厂的生产线上,或者在我们的家里,这样一个又高又重的金属家伙突然失去平衡倒下来,砸到设备、砸到人,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从安全和能效的角度来看,两条腿的形态对于机器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那么,既然人形不好,未来真正有用的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布鲁克斯也给出了他的预测:成功的商用机器人,很可能会采用轮式底盘来移动,这样更稳定、更节能;它可能会有好几条手臂,可以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效率更高;它还会配备各种专用的传感器,比如专门用来检测液体温度的,或者专门用来识别螺丝松紧的,而不是去模仿人类那套通用的“五官”。

说白了,就是彻底抛弃模仿人类外形的执念,一切从实用和效率出发,怎么好用怎么设计。

布鲁克斯的这番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悲观,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看法。

把目光转回我们国内,我们自己的产业研究报告和专家们,也指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巨大困境,这些困境非常现实。

第一个就是绕不过去的成本问题。

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高得惊人。

比如一个叫做“行星滚柱丝杠”的核心部件,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机器人身上最高级、最精密的“关节”,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动作的精度和力量。

这种零件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技术壁垒非常高,目前全球的产能主要都掌握在欧洲和美国的公司手里。

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起步比较晚,所以大部分都需要依赖进口,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仅仅这一个零件就这么贵,整台机器人的成本可想而知。

目前,像本田、波士顿动力公司等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一台的成本或者售价动辄都在百万美元以上。

马斯克曾表示,希望未来能把机器人的成本控制在两万到三万美元之间,这样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但现实是,这个价格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除了制造成本,后期的维护保养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包括日常清洁、定期检查、更换零件等等,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第二个更关键的问题,是机器人的“脑子”还不够聪明。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总裁张进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让机器人走走路、动动手臂,这些肢体动作已经不是最大的技术难点了,最缺乏的是一个能自主思考的“大脑”。

中国工程院的谭建荣院士也提到,当前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短板是“耗电快、协调性差”,有时候大腿和小腿的动作都不能完美同步,甚至需要“拉着绳子”才能稳定行走,安全和可控性问题远没有解决。

现在的机器人,更多时候还像一个需要人远程操控的“提线木偶”,只能执行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无法应对复杂的、多变的环境。

而要让机器人真正拥有智能,就需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特别是“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发展。

这指的是能让AI理解物理世界,并控制一个身体去与世界互动的技术。

但这方面的技术发展还很缓慢,没有形成统一的架构,离真正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人形机器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实验室里的“炫技模特”,真正变成工厂里的“产线工人”呢?

有专家给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预测:可能要等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大脑)、视觉传感器(眼睛)和触觉传感器(手)这三大核心部件的成本,能够同时降低到一万美元以内时,真正的规模化应用拐点才可能到来。

综合来看,无论是国际顶尖专家的理论分析,还是我们国内产业界的现实反馈,都告诉我们,虽然人形机器人的前景看起来很美好,但通往这个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成本、技术、安全等多重挑战。

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令人惊叹的展示,更多是在特定环境、特定脚本下的表演。

要让它们真正安全、可靠、经济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还需要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去解决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难题。

对于这股热潮,我们保持期待的同时,也确实需要一份理性和耐心。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