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7 10:31点击次数:
1950年10月,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朝鲜战争的局势很快就被逆转。
前后经过五次战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赶回了“三八线”,这时候,美国主动表示要与中朝进行停战谈判。
在谈判事宜以及谈判地点安排妥当后,中央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该挑选担任代表团的人选呢?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李克农。
为什么会选择李克农呢?朝鲜停战谈判的过程又如何呢?
朝鲜停战谈判的开端
对于朝鲜的停战谈判,周恩来总理这样表示: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谈判我们就谈了整整两年。”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了解到,在朝鲜战争爆发大约一年后,参战双方就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因为民族分裂,导致了一场朝鲜战争的爆发。
中国与北朝鲜是邻居,两国也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朋友出事了,我们肯定要帮。
为了中朝友谊、为了应北朝鲜的请求、同时也为了保家卫国,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
战争之初,美国人并不相信也不认为中国志愿军敢赴朝作战,不过现实却给了美军当头一棒,志愿军不仅参战了,还狠狠教训了美军一顿。
1950年10月25日开始,前前后后经过五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所谓的“联合国军”被打退回了“三八线”。
这场战争对美国的精气神消耗是巨大的,经济的损失更是惨重,于是,美国开始考虑起了停战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会问了,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为什么还会主动考虑停战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其一,因为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导致美国国内民众反战情绪高涨,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战场态势。
其二,朝鲜战争的大背景是美苏冷战,美国的战略焦点是欧洲,而非远东,美军如果陷入了朝鲜战争泥潭,获利的是苏联,这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1951年5月4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提出了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最低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找机会结束敌对状态,二是不允许中朝军队占领“三八线”南部地区,三是韩国要拥有“三八线”南部地区的统治权,四是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非强制性),五是韩国要发展军事,美国会在必要时提供援助。
5月31日,美国方面将停战谈判的想法转达给了苏联外交部副部长马立克。
对于美方的提议,苏联表示赞同,与此同时,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访华,与毛主席商议停战谈判事宜。
最终,经过中国、朝鲜、苏联的共同协商,对停战谈判一事达成了一致。
“三杰”之一李克农
早在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之初,周总理就一直关注战场态势,也一直在考虑拟就停战的条件。
1951年6月23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马立克在媒体中提议:交战双方应进行停战谈判。
此建议得到了中国和朝鲜的支持的同意。
既然双方都有谈判的意愿,那事情就好办了,不过,在挑选谈判地点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表示:
“至于地点,我建议在朝鲜元山港的丹麦医疗船‘扎特兰迪号’上举行这次会晤。”
李奇微提到的元山港是朝鲜海军的基地,选择在这里,“联合国军”完全可以在元山登陆,利用谈判的名义来获取我军情报。
所以说,地点不能选择在元山港,经过中国和朝鲜的商讨,决定把谈判地点定在开城,这个建议也获得了李奇微的赞同。
谈判地点定下来后,接下来就又有了一个问题,谈判代表团该有哪些人选呢?
毛主席和周总理不约而同地都说出了两个“最佳人选”,李克农和乔冠华。
李克农是57位开国上将中,唯一一个没有领兵打过仗的将军,因为他负责的战线是“隐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负责我党的情报工作。
另外,李克农还被称为是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工作,周总理也一直非常器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农与钱壮飞、胡底还被周总理称为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
在朝鲜战争期间,李克农担任了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情报部部长等要职。
当然,挑选李、乔两人也是有原因的,李克农声望高,能镇得住场子。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乔冠华年轻,还有丰富的外交知识和经验,一来可以让知识有“用武之地”,二来是可以作为人才着重培养。
1951年6月,李克农应毛主席的邀请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道:
“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外交部组成一个班子,乔冠华也去,军队也要有人参加。”
李克农二话没说,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我马上准备出发。”
在临行前,毛主席跟李克农和乔冠华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李克农还挑选了两位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了一个工作班子。
周总理也与两人进行了长谈,期间,总理还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古诗: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7月4日,李克农、乔冠华一行人坐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投入到了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的“谈判战场”上。
临阵不换将
朝鲜停战谈判中国和朝鲜的工作全都由李克农主持,而李克农的表现也没有让毛主席和周总理失望。
李克农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担任代表团高级顾问。
1951年7月7日,中朝代表团来到了谈判地点开城,代表团分为了三个“指挥线”。
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为第一线的首席代表。
乔冠华、柴成文等人是第二线。
坐阵幕后的李克农是第三线,他还要负责担任中方的“联络员”,就是把每日谈判情况和成果汇报给毛主席、彭德怀和金日成。
朝鲜停战谈判跟正面战场相比,其激烈程度和紧张程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谈判开始前,中朝代表团心里没底,因为当时的美国可是号称世界第一大强国,在联合国的地位颇高,但在朝鲜战场却吃了瘪,没人知道美国在谈判过程中会不会“捣鬼”。
为了应对美国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李克农、乔冠华还专门召开了一场会议,专门讨论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可谁也没想到,谈判的紧张氛围竟持续了两年时间。
其实,李克农赴朝之前的身体情况就不怎么好,在漫长的谈判期间,李克农是一边进行谈判任务,一边与病魔作斗争的。
有时候,李克农会疼到连笔都拿不稳。一次开会过程中,李克农突然毫无征兆地昏睡了过去,好在抢救及时才没有出大事。
中央考虑到李克农的身体状态,想让伍修权(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去“顶上”,但是,李克农坚定地回复了这样一句话:
“临阵不换将。”
与美国的谈判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1951年7月10日,谈判正式开始,美国和南朝鲜的态度正如李克农所料,丝毫没有诚意。
几轮谈判下来,基本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谈判过程中还出现了“冷战”,中朝的代表发言过后,美方代表始终拒绝给出答复,就这样,会场陷入了一片沉寂。
柴成文有些坐不住了,他起身向外走去,找到会场外的李克农,将情况告诉了他。
李克农只写了三个字:坐下去。
其实,这是李克农的计谋,双方比拼的就是一场“精神战”,沉默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回答。
就这样,中朝代表僵持在了那里,谁也不发言,这场“精神战”持续了2小时12分钟。
美国人也明白,这场谈判桌上的斗争,中朝代表团的背后肯定有个“高手”,没错,这个高手正是李克农。
前两个议程是艰难的,但也是有收获的,解决了军事分界线这一个大问题。
在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后,大多数人都以为接下来的谈判应该会顺利很多。
不过,李克农表示绝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避免上了敌人的当。
毛主席对于谈判有一条重要指示:
“原则要坚持,策略要灵活。和固有利,拖也不怕。只要涉及朝鲜人民的主权,我们决不让步。”
在李克农的据理力争和代表团人员的努力下,1953年7月27日,停战谈判历时747天终于达成了协议。
李克农用高超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完美完成了此次任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并没有看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