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7 02:34点击次数:
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常常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选择技术路径看似更成熟、没有里程焦虑的增程式电动车,还是拥抱未来趋势、结构更简单的纯电动汽车?
这个问题在车辆刚出厂时,答案似乎并不明朗,广告宣传和短期试驾体验往往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逐渐步入中老年期,当车辆的使用年限超过六七年,一个更真实、更关乎车主钱包的答案,正在从维修车间、二手车市场和工程师的分析报告中浮现出来,而这个答案,远比广告语来得更加直接。
首先,我们把目光投向最能反映车辆真实状况的地方——汽车维修站。
这里的师傅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出现故障的车辆,他们对于不同类型汽车的“脾性”了如指掌。
根据多个维修行业渠道反馈的信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随着车龄增长,增程式电动车的维修频率和费用显著高于纯电动车。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根源就在于其“油电混合”的复杂结构。
一台增程式汽车,本质上是把一套完整的燃油车动力系统(发动机、发电机)和一套完整的纯电车驱动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硬是塞进了一个车身里。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里住了两户人家,虽然名义上可以互帮互助,但日常的摩擦和潜在的冲突也成倍增加。
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持续的震动和高热,这些对于旁边精密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子元器件来说,是一种长期的考验。
油电系统在切换或协同工作时,复杂的机械和电子耦合会给传动系统带来额外的负荷。
这些设计上的复杂性,直接转化为了更高的故障概率。
有行业数据显示,车龄超过六年的增程式混动车,其年度平均维修保养支出,要比同期的纯电动车高出六成以上。
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专门处理新能源车疑难杂症的维修中心,2024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更为具体:车龄超过六年的增程车,单次进厂的平均维修账单,比纯电车高出了惊人的137%。
修理师傅们普遍反映,处理增程车的故障诊断更为耗时,因为需要判断问题究竟是出在燃油系统、发电系统还是驱动系统,有时候三者之间还会相互影响,排查起来非常棘手。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二手车市场给出的评判。
一辆车的保值率,是市场对其未来可靠性、使用成本和受欢迎程度最公正的投票。
在这里,增程式汽车的长期价值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保值率报告,一个清晰的趋势是,在使用了七年之后,同级别增程式汽车的平均保值率,要比主流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低大约15个百分点。
这个百分比差距,对于一辆原价二三十万的车来说,就意味着几万元的实际资产缩水。
二手车商在评估车辆时,思路非常现实。
当他们面对一辆高车龄的增程式汽车时,需要检查的项目非常繁多:电池包的剩余健康度、增程器(发动机)的累计工作小时数和磨损情况、发电机的工况、油路系统的状态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维修风险,这使得他们在出价时不得不更加保守,将这些潜在的维修成本预先从车价中扣除。
相比之下,评估一辆纯电动二手车就要简单得多,核心是检测电池的健康状况,通过专业的诊断设备可以快速得出结论,交易的透明度和确定性更高。
许多纯电品牌官方推出的二手车认证服务,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在二手市场的流通性和价值。
有市场调查指出,在实际交易中,一辆车况良好的七年车龄纯电动车,其市场收购价通常能比同级别的增程式汽车高出两到三万元。
这笔差价,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好几年的充电费用了。
除了看得见的维修账单和二手车价,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内部损耗,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增程式汽车的长期耐用性。
有专业工程技术机构曾对一批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的退役新能源车进行过深入的拆解分析。
研究发现,增程式汽车的增程器系统在长期服役后,暴露出不少隐性问题。
例如,发电机转子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后,其偏心量超标的概率高达78%,这意味着发电机内部的旋转部件已经开始出现不平衡,会导致发电效率下降、噪音增大,是严重故障的前兆。
此外,由于车内同时存在高压电路系统和传统的金属油液管路,复杂的电磁环境容易在不同金属部件之间引发电解腐蚀,导致管路变脆或出现渗漏。
这些问题在日常使用中难以被车主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车辆的寿命。
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结构简单,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部件之间没有复杂的机械耦合,高度集成化。
这使得其长期运行的故障率极低,相关数据显示,纯电“三电”系统在七年使用周期内的核心部件故障率不足5%。
特别是在电池技术方面,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已经可以达到7000次以上,这意味着即使每天都进行一次完整的充放电,电池的寿命也足以支撑车辆使用几十年,远远超过了一般家用车的使用年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增程式汽车上搭载的小容量电池,由于经常需要被深度充放电来满足驱动需求,其衰减速度反而可能比纯电动车的大电池更快,不少车主反映车辆使用五六年后电池性能就出现了明显下降。
当然,很多人选择增程式汽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里程焦虑”。
在几年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顾虑。
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经济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超充网络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蔚来的换电站更是将补能时间缩短到了三五分钟,比传统加油还要便捷。
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超过9成的用车场景是城市内的日常通勤和周边活动,家里的充电桩或单位的慢充设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一年中真正需要用到增程器进行长途奔袭的机会屈指可数。
为了这极少数的使用场景,却要常年背负着一套复杂的动力系统,并承担其日后高昂的维修成本和更低的保值率,这笔账是否划算,值得每一位潜在车主深思。
车辆作为一种工具,其最核心的品质之一就是可靠耐用。
从目前显现的长期使用趋势来看,结构越简单,故障点越少,这个朴素的道理在纯电和增程的对比中,正得到越来越清晰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