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3:49点击次数:
会讲广东话,用支付宝付款,手里拿着中国身份证,常年生活在澳门,但外貌却像“老外”—这就是土生葡人。若你问他们国籍,他们会回答:中国人。然而,总有人不信:“你这长相能代表中国?”于是,他们常被误认为是一个“看似外国,却没有祖国”的群体。事实上,他们从未想着去寻找所谓的祖国,因为他们从未离开过。他们的祖国,自始至终就是中国。他们世代居住在澳门,不是旅客,更不是外来移民,而是中国特别行政区的一部分。
在澳门街头,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幕:一个长着洋人面孔的人,用纯正的粤语同摊贩讨价还价,买完东西后熟练地用微信扫码付款。
如果你问:“你是外国人吗?”他会很自然地回答:“我是中国人。”这并不是场合下的敷衍,而是他真实的身份——澳门居民,土生葡人。
土生葡人并非移民群体。他们的血缘可追溯至15世纪末,当时葡萄牙人在亚洲从事殖民贸易。航海途中,葡萄牙人娶了来自果阿、马六甲和非洲的女性,其中部分家庭定居澳门,他们的后代就是最早的土生葡人。早年间,明清官员规定他们不得进入华人社区,直到19世纪末管理宽松后,才逐渐允许与华人通婚。如今,大多数土生葡人身上早已有了华人血统。
他们从小说粤语,学校里学葡语,街坊交流常夹杂两种语言。春节会贴春联拜祖先,圣诞节又会点蜡烛唱颂歌;既能做中式咸鱼炒饭,也会做葡式海绵蛋糕,真正是文化融合的产物。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他们刻意模仿,而是在澳门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2021年,澳门申报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280,保护单位是澳门旅游学院。这意味着国家正式承认了他们的文化价值,不看相貌与姓氏,而是看根基所在。他们吃中餐,也吃葡餐;会讲葡式粤语,也唱中文歌曲。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融为一体。土生葡人从未背井离乡,只是因为脸孔,让人误会他们一直“在外”。不是他们不回家,而是有人不肯承认1999年澳门回归在即,有外媒曾质问:“澳门的土生葡人会不会成为无国籍民族?”
这种疑问其实很荒谬。土生葡人世代居住澳门,从未迁离,他们能去哪里申请国籍?葡萄牙?可多数人从未踏足过。况且葡萄牙也不承认他们是自己人。真正的症结并非他们没有国家,而是外界不愿承认他们早就是中国人。比如陆米高,澳门出生的土生葡人,从小会讲粤语、学过葡语,普通话流利,还能用英语交流。他如今在广东一所高校任教,每天往返于广州和澳门。有人说他是外国人,可他却在中国领薪水、缴税,看病用医保,通关依靠港珠澳大桥和大湾区政策,一张澳门身份证就能自由出入内地。2024年,他在一次采访中直言:“我是中国公民。”这一句普通的话,却引来不少质疑:“这张脸不像中国人。”、“你怎么能是中国人?”、“你该回葡萄牙。”
可他并没有回,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过。土生葡人并非不认同中国,而是常常被别人不认同。同样,政协委员欧安利也遇到过类似的质疑。他是澳门立法会议员,也是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成为首位进入全国政协的土生葡人。他投身政务,参与立法与治理,却依旧有人怀疑:“你是不是替外国说话?”问题在于,这群人生活、工作、遵循法律都在中国,却总被追问“你究竟是哪国人”。他们从未漂泊,他们的困境并非“没有家”,而是总有人不愿给他们开门。身份证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要几重证明?现代社会认同靠的是制度与法律的归属,而不是长相。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身份证,由中国公安机关颁发。土生葡人持有的是中国国籍,而不是外国身份;他们居住在中国领土,用人民币消费,承担中国税赋。他们不仅是居民,更是贡献者。1999年澳门回归,他们参与本地治理;2021年非遗评定,他们是文化传承者;2024年大湾区建设中,他们同样是制度融合的践行者。有人说:“长得不像中国人,就别硬说自己是中国人。”可那海外的华裔呢?华人可以是外国人,为什么外国面孔就不能是中国人?真正的认同,不在于脸,而在于你属于哪套制度、在哪个国籍体系里生活、纳税与建设。2024年,全国政协、澳门立法会、广东高校、国家非遗名单里,都能看到土生葡人的身影。他们不是漂泊者,而是一直就在,只是太多人习惯以“外貌论国籍”,忽视了他们的真实归属。这并非所谓“文化冲突”,也不是“历史遗产问题”,而是中国多元文化认同的一次现实考验。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它是否单一,而在于能否包容那些“长得不像自己”的人,只要他们扎根、付出、建设、担当。他们从未离开,只是被误解土生葡人并没有流浪。他们出生在澳门,成长在澳门,用粤语讨价还价,用支付宝买早点。他们不会唱葡萄牙国歌,也未必知道葡萄牙首都在哪,却熟悉哪家茶餐厅的奶茶最好喝,哪天要缴水费。他们没飘泊过,也不需要刻意证明。他们天生就是中国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们要不要回来,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承认——他们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