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01:18点击次数:
一支理想的防晒,不仅需要高效、广谱的紫外线防护能力,还必须在肤感、安全性与成分来源上满足消费者更高的期待。消费市场日益精细化的需求,也推动着下一代防晒技术的探索。
在此背景下,欧莱雅集团联合法国波城大学,在国际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上发表的一项探索性研究,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旨在借鉴植物与生俱来的防晒机制,开发新型的“仿生学”防晒技术。
来自大自然的灵感
在微观世界下,许多植物的叶片为防御紫外线,会在表面覆盖一层被称为“蜡质层”的复杂结构。
这层由蜡质自发结晶形成的微米甚至纳米级的结构,不仅能防止水分流失,其凹凸不平的精细形态还赋予了叶片一项特殊技能——高效地散射和反射阳光中对自身有害的紫外线。这正是植物在亿万年进化中形成的天然物理防御机制。
“师法自然”,在化妆品领域其实早有成功的先例。如对荷叶疏水性结构的借鉴,已广泛启发了长效持妆、防水防汗类彩妆和护肤品的开发,这些产品通过在皮肤上形成类似结构的疏水膜,来抵抗汗水和油脂的侵袭。
既然模仿微观结构可以实现“防水”,那么能否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实现“防晒”呢?欧莱雅的这项研究,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
技术拆解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微观结构才能担此重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首先在理想的光滑表面上展开了系统性的筛选实验。
通过不断调整植物蜡与溶剂的组合,他们发现了一种表现最佳的结构形态——一种由微米级的垂直片状晶体和亚微米级的水平堆叠晶体共同构成的“双尺度形貌”。这种立体的微观组合,如同一个精密的散射阵列,能最有效地将紫外线“弹开”。
确定了最优的结构形态后,研究人员将这个最优配方应用到接近真实皮肤、且布满天然纹理的离体皮肤模型上。
结果这层仿生结构不仅成功地在凹凸不平的皮肤模型上形成,还将模型表面的紫外反射率提升了15-20%,最高可达32%。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层自组装的蜡膜天然就具备优秀的疏水性,这意味着未来的产品或许能将防晒与防水、防汗功能合二为一,且无需额外添加复杂的成膜剂。
新美学评析
综合来看,目前这项技术让属于实验室前期探索阶段,要真正迈向市场仍面临着多项挑战。
最直接的便是感官问题。由于物理散射的原理,这层微观结构在散射紫外线的同时,也会散射可见光,从而可能导致视觉上的“假白”现象。如何平衡防晒效果与视觉透明度,是未来产品化必须攻克的关键感官难题。
此外,研究也指出,涂在皮肤上的这层仿生蜡膜,必须比皮肤自身的纹路还要“厚”或者“高”,才能真正起到防晒作用,这或许对最终产品的肤感带来不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