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02:53点击次数:
以色列这个曾经以科技闻名的国家,为什么如今陷在战争、经济和社会的泥潭里?一切的转折都开始在加沙冲突升级后,一场原本被认为可以快速解决的军事行动,最终成了今天谁也没法承受的重压。
最让人先感到意外的,其实是科技圈的骤变。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色列一直是全球创投圈的宠儿,特拉维夫到处都是创业项目,科技出口像流水一样把资金和希望送进国家。但最近,风向变了。谁都没料到,战争一开,连科技公司都得派人参军,企业用工突然紧缺,投资人也开始犹豫。第一季度的数据还历历在目——风险投资骤降将近四成,这么大的降幅在国际上都很罕见。欧洲的创新合作一部分叫停,美国原本很看重以色列的那几个科技基金也进入观望模式。高科技人才本该在实验室和写字楼里忙创新、忙融资,如今却在战壕里待命。连业内都有不少大声疾呼,警告如果战争还不停,以色列将彻底丢掉自己最重要的竞争力。
这一切其实和国内的社会撕裂也紧紧相关。去年底到现在,以色列各地的抗议游行一浪接一浪。民众已经受够了战争带来的不确定和痛苦,几乎每隔几周就有大批反对者涌上街头。他们不只是针对战争本身,更是在抗议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决策和他执政的方式。反对派的声音越喊越大,社会学家拉皮德更是直接点名说,这场战争正在撕裂国家,损害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没想到,连以色列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会都提出要罢工,抗议政府一味为军费买单、却没顾及老百姓和基层的基本生活。难怪最近几个月,每份民调结果都一边倒——有超过半数民众说,要么提前选举,要么内塔尼亚胡得换人。
而真正将这些问题放大到危机级别的,是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的一次拍桌警告。在最近一次安全内阁会议上,哈莱维彻底发声,说高强度战争再持续下去,以色列的国家财政就要熬不住了。哈莱维用一组具体数字让所有人都直面这场危机:光是加沙的战事,每天都要消耗掉天文数字的军费。国家为这场战争一口气把2024年军费预算拉高到了465亿美元,这几乎比前一年膨胀了三分之二!这些钱里有很大一部分直接砸在加沙战场,但国内却连年生产总值都干脆转负,债务更是一跃到了警戒线上。
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其实不是那些“大政方针”和“数据图表”,而是日常生活几乎一夜之间变了样。人们上街抗议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愤怒,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生活发声。不断膨胀的军费带来的是中小企业的凋零,许多人甚至失去了工作和生活来源。银行和经济研究机构的数据都一再预警,如果战事持续,以色列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被迫倒闭,大批家庭陷入困境。
更让人心碎的是战争带来的人质危机。现在还有大量人质被困在加沙,每一轮军事决策都在影响他们最终的命运。有些人质因为战火不能及时营救,而错过了最后的机会。这种局面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社会不满和质疑,把各方矛盾激化到极点。
但内塔尼亚胡似乎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这些压力不仅没有让他政策转向,反而更激烈。为了保住个人权力以及极右翼盟友的支持,他又把筹码加码,把吞并约旦河西岸的计划摆到台面上。这等于在地区的地缘冲突上火上浇油,直接把阿联酋这样的合作伙伴逼到临界点。阿联酋公开警告,以色列如继续推动吞并,他们将不得不考虑断交。德国、日本这些原本愿意和以色列合作的大国,也纷纷表示不满,外交局面愈发孤立。美国虽仍在努力斡旋停火,却比以往的态度更复杂,也开始在援助和支持上打起了算盘。
极右翼集团更是变本加厉,要求重新在原本停用的定居点建立犹太社区。地区紧张升级,国际社会的压力也一波波施加,导致本就摇摇欲坠的外交关系雪上加霜。
即使以色列军队真的占领了加沙,问题还是没完。哈莱维用最现实的数据给出了很严峻的判断:每年维护加沙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重建工程,就要额外投入至少上百亿美元。这种负担远远超出以色列财政的承受范围,专家们纷纷指出,这笔钱不是一两年能花完,如果财政赤字持续恶化,整个国家的信用基础都会被动摇。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在问,内塔尼亚胡的执政逻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政府宁愿让国家经济和社会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把赌注押在战争和极端政策上?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精英、普通百姓、高科技产业,甚至军方内部的声音都变得越来越割裂。
不少以色列学者和业内分析师都表示,现在的决策已经让以色列失去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社会韧性。曾经引以为傲的团结和创新,如今正在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这次的战争和政策已经不只是常规的政争和安全问题,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乎国家走向的全面考验。
以色列已站在命运的分叉路口,所有的选择都变得异常沉重。现在这个时代,继续下去究竟还有多少人和企业撑得住?答案已经越来越难被忽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