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9 19:55点击次数:
当国际顶刊《Science》的论文致谢栏变成悼词,学术界为之震动。2025年6月,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33岁教师东思嘉的离世,让那篇关于海洋碳封存的论文成为她学术生命的绝响。团队写道:"我们将此文献给她,愿她的精神能够像激励我们一样激励他人。"这背后,是一个关于青年学者生存困境的沉重命题。
陨落的学术之星:东思嘉的科研轨迹与未竟之路
翻开东思嘉的履历,堪称青年科学家的模板:2010年以地学基地班绩点第一的成绩进入南大,本科期间包揽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2014年赴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她放弃海外机会回国任教,却在两年后骤然离世。
其研究方向海洋碳封存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但这类基础学科论文产出周期长。据南大官微2024年8月发布的专题文章显示,她指导学生的照片里笑容明亮,被称为"地学鸿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恰是当代青年学者的典型困境。
数据透视: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现状报告
教育部数据显示,35岁以下高校教师占比从2018年的38%降至2023年的29%。与此同时,重点高校"预聘-长聘"制普及率超70%,但实际转正率不足40%。《2022中国高校教师健康报告》更指出,青年教师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达54%。
在科研经费方面,2023年国家青年基金平均中标率仅16%。一位匿名985高校教师透露:"文科青年教师的项目申请成功率更低,很多人不得不自费开展研究。"这种高压环境,让本应专注学术的"青椒"们陷入生存焦虑。
三重绞索:非升即走制度下的真实困境
通过三位匿名教师的讲述,可见制度性压力:某985院校要求3年内发表2篇顶刊,但地学等领域实验周期常以年计;教学任务年均超300课时,行政兼职进一步挤压科研时间;科研启动经费有限,70%的受访者表示曾垫付实验费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评价标准的单一性。东思嘉研究的海洋碳封存需要长期野外考察,但其价值很难用短期论文数量衡量。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使得基础学科研究者尤为被动。
追光者之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评价体系?
国际经验或许提供参考:MIT终身教职评估中,教学贡献占比30%,社区服务占20%。国内已有高校试点改革,如上海某高校将成果转化纳入考评,深圳某大学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
南大官微对东思嘉的悼念词中写道:"她的故事是南京大学科研精神的延续。"这句话值得深思——真正的科研精神,应当包含对学者生命周期的尊重。当我们在《Science》上读到中国学者的突破时,是否也该关注那些支撑突破的鲜活人生?青年学者的光芒,不该熄灭在晋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