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9 18:03点击次数:
一张看似普通的信用卡,十二年间悄无声息地扣走了30000多元,持卡人却声称对此一无所知。这不是金融诈骗,而是发生在福建福州张女士身上的真实经历。
2013年,福州的张女士办理了一张白金信用卡。十二年来,她正常使用这张卡消费、还款,偶尔还会享受卡片附带的体检和机场贵宾服务。她一直以为这些是银行提供的优惠福利,从未多想。
直到2025年8月,张女士偶然查看账单细节时才震惊地发现:这张信用卡每年都会扣除2600元的年费,12年下来总共被扣走了31200元。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她声称办卡时业务员从未明确告知这项费用,银行每年扣费时也没有发送过任何短信提醒。
01 天降年费,12年扣款3万余元
张女士回忆道,当时办理这张信用卡时,银行业务员并没有明确告知这张卡的年费政策,更没有强调这是“固定收取、不可减免”的费用。十二年来,银行每年按时扣款,却从未通过短信、电话或邮件等方式主动提醒她。
“自己并不是不在意,而是真的不知道有年费这回事。”张女士无奈地表示。当她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了银行客服寻求解释。
银行客服回应称,该卡属于高端信用卡,信用额度较高,附带多项权益,年费是固定收取的。但对于“是否明确告知”这一点,银行没有给出具体答复。
张女士不否认用过一些权益,但她反复强调:“问题的核心不是舍不舍得花钱,而是银行在推销过程中有没有把话说透、说清楚。”她觉得自己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了选择。
02 并非个例,信用卡年费纠纷频发
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用户名为“正义喵”的消费者也发起了类似投诉。
2025年7月20日,该用户通过中信银行信用卡APP申请了一张更高级别的白金卡。申请后,中信银行客服在未明确告知会产生2000元年费的情况下,未经过任何消费就私自扣除了年费。
投诉人表示,银行既没有发短信,也没有告知升级后年费不可取消和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方法抵消。事后还款时才发现多出了2000元年费。
南昌市民郑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为帮朋友完成办卡任务,在已有一张民生银行信用卡的基础上,又申请了第二张民生银行信用卡。
卡片激活后,郑先生从未使用过这张卡,却发现自己3年被扣年费1800元。更让他不满的是,银行在扣除年费时,并未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告知,仅是通过QQ邮箱、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通知。
03 法律视角,银行告知义务与消费者权益
北京市中伦文德(南昌)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伟介绍,根据信用卡条款和条件,有些信用卡确实会收取年费。
然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银行应该在销售产品时向客户清楚地说明所有相关费用条款。
如果客户在办理信用卡时没有被告知需要收取年费,那么银行可能存在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向银行提出投诉并要求退还年费。
法律人士分析,若张女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卡片并享受了权益,从公平原则来看,她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但这需要建立在银行已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的基础上。银行应对业务员是否隐瞒年费进行解释并提供相关证据。
04 防御性消费,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这类事件暴露了银行服务中长期存在的告知不清、提示不足等问题。公众质疑银行诚信意识和服务透明度,认为合同有效性应建立在充分告知基础上。
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专家指出,信用卡销售中存在系统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业务员常以“高额度”“专属权益”为诱饵,刻意淡化年费条款。
许多银行将年费扣款混杂在数十条消费记录中,短信通知仅显示“扣款成功”,不注明具体项目。
最值得警惕的是“睡眠卡管理漏洞”,即便卡片长期未激活使用,银行仍可能持续扣取年费,而消费者往往因未关注账单而多年未能察觉。
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在办理信用卡时,应仔细阅读协议条款,特别关注年费收取标准和减免条件,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截至发稿前,张女士与银行双方就此事已达成和解。但这一事件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
金融消费需建立“防御性思维”,张女士的遭遇绝非个案,它折射出金融消费中普遍存在的透明度缺失问题。
消费者应养成每月核查电子账单的习惯,特别关注非常规扣款项目。
与此同时,银行业更需反思:知情权不是银行的施舍,而是消费者不可剥夺的法定权利。
关注我,带你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