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03:40点击次数:
最近一则“预算条款”的消息在朋友圈和财经圈炸开了:据彭博社8月28日报道,墨西哥在2026年财政预算草案里,拟对来自中国的汽车、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大幅上调关税,草案据称将在9月8日递交国会审议。执政党在议会占优,过关可能性很高。表面上是预算,实质上像是一记针对中国的贸易试探——答案不复杂,但后果可能动摇北美供应链的神经。
事实很直接:汽车、纺织、塑料恰好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出口品类。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在墨西哥市占率已接近35%,传统燃油车也在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墨西哥对美出口依赖度高达82%,如果美方真的动用类似10%的报复性关税,估算会让墨西哥GDP缩水约1.3%。眼下墨西哥2025年GDP增长预期只有0.8%,通胀约3.7%,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做出让步并不令人意外。
为什么要走看起来像自损的路?根源在外部压力与内部矛盾叠加。华盛顿的口风越来越硬,白宫贸易代表和财政部长多次表态,甚至以重新评估美墨加协定条款相要挟。目标想很清楚:在北美构建一个对内零关税、对外高关税的“防护墙”,把中国供应商排除在北美价值链之外。面对与美国极度不对等的经贸关系,墨西哥只能在“主权”与“生存”之间做艰难选择。
如果这项政策落地,会带来几类直接影响。短期内,中间品关税上调会抬高中游制造成本——有测算显示制造业成本可能上升约12.5%,通胀压力随之加大,最终消费者埋单。中短期看,北美供应链将被迫重组,亚洲供应商将面临三重难题:税率上升、规则审查更严、非关税手续更多,交货变得不稳、成本飙升。长期来看,全球价值链可能更多向靠近美欧标准与认证的一侧聚集,价格竞争力不再是唯一筹码,掌握规则与话语权的区域会更吃香。
给中国的应对建议,略说三点。第一,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和供应链升级,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加快高附加值产业和认证体系建设。第二,要善用贸易救济与规则工具,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同时灵活运用规则空间反制。第三,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沟通和投资布局,推动本地化生产与服务,把被动变主动,培育长期互利合作。
谁能真正从这场博弈中获益?贸易战历史上鲜有赢家。数据显示,美方相关关税政策已经让进口成本增加逾3200亿美元,商品价格平均上涨约8.7%,普通家庭承担了不小的代价。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向高质量转型的契机。面对外部压力,保持开放与规则导向的态度,同时加快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稳妥路径。
把问题留给大家:在新的地缘经济格局下,你和你的资产配置、产业选择准备好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