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5:57点击次数:
“他曾是无数人心目中‘全国好哥们’的邓超,但最近两年的声音,却似乎小了不少。你可能已经很久没在大荧幕上看到他,甚至连综艺节目里那个搞笑、自黑、活力十足的‘超哥’,也少有踪影。”这或许是很多观众的感受。而如果往回追溯几步,你会发现,邓超的“低头时刻”,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
翻阅邓超的演艺履历,他出圈的方式可谓多样化:早年《少年天子》里的深沉顺治、《幸福像花儿一样》的阳光帅小伙,再到《集结号》中用生动细腻体现“时代气息”的新鲜血肉。相较于流量当道的今天,当年的邓超其实并不算站在“娱乐圈塔尖”的那个偶像,但他一步步扎实的履历让观众记住了那个兼具角色深度与灵活性的演员。
如果说电视剧让他站稳了脚跟,那真正让他成为家喻户晓国民人物的,还得是后来的《奔跑吧》。当年风靡全国的这档综艺,无疑像一个放大镜,把邓超的幽默、接地气、甚至“偶尔犯轴”的一面无限放大,让人们不只是记住了荧幕上的他,更记住了那个节目中的“跑男队队长”。
只是,如今的他,“队长”头衔似乎有些叹息般的意味。
其实,邓超的这一路,也并非没有冒险。以“综艺顶流”巅峰为依托,他毅然转型电影导演,《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银河补习班》每一部背后都有他不小的野心——或者是用喜剧站稳脚跟,或者尝试做点“有深度”的转型。而今年的《中国乒乓:绝地反击》,似乎就更像是这种努力的延续,但显然,结果没能如预期那般理想。
市场节奏在变,每一次转型就像是赌注,而邓超这几年输的不止是票房,还有观众的心。这种感受放在他的案例上,未免让人唏嘘。明明他并不乏才华,也并非缺乏好机会,只是或许选择路途的“口味”出了点问题。不是所有的观众今天还吃“煽情温情+小众题材”的账,而邓超似乎仍抱着这份执拗。
但换个视角,邓超的困境又并非孤例。
喜剧演员转型,真的太难了。当你已经在荧幕中用喜剧脸把自己的人设完成包装,观众对你的“期待值”便牢牢绑定于此。沈腾的例子看似成功,但能看到的是他不管在《独行月球》的笑点背后,还是科幻的小悲喜之间,依然让角色保持独特辨识度。而另一边,贾玲《你好,李焕英》的温情,沾了层层Real家庭情感的好彩头。
相比之下,邓超显然不走寻常路,但这种个性的方向,似乎放错了时刻。文艺不是问题,也不是中国观众拒绝用感动为他买单,或许,是情感真切感的缺失。
然而,我们又反过来说,作为演员乃至导演,邓超的困境究竟是不是今天诸多以流量、爆款混迹主流文化下,又必经的“瓶颈”的缩影?这时再回头看邓超最近几次采访中,提到“放平过程”,或许折射着我们对曾站在顶端的明星最终落入现实的体温期望。
电影票房的背后,是市场的规律,综艺流量飘散过后,是时代对喜剧标签消失的内在倾向。
说到底,邓超再怎么成长,也依然活在一个需要和观众不断契合步伐的行业。对于这点,谁都无法永远站在正中央等待属于自己的梦醒原谅某叫演艺者执拗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