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3:35点击次数:
近段时间,越南的首都河内遭遇了浓浓的雾霾,空气状况一下子变得糟糕透了,曾经一度成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据安纳杜鲁通讯社报道,1月3日,河内稳稳坐在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的榜首位置。
与此同时,越南国内的检测设备也检测到紫色等级的污染,这个级别被归为“特别糟糕”,对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风险。
这个污染等级被归为“特别糟糕”,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建议大家少出去逛逛,要是非得外出的话,戴上防尘口罩,还要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睛、鼻腔和咽喉,这样才能减轻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
环境污染正逐步蚕食越南的发展红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每年空气污染导致超过7万越南人的提前离世,这个数字几乎占到全国癌症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经济方面的损失也很惊人:雾霾带来的医疗费用、生产效率下降以及旅游业的萎缩,合计达到了大约14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GDP的7%。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像化学品一样刺鼻的味道,令人眼睛阵阵发麻。太阳也没以前那么明亮了,只剩下一个悬挂在天空中、暗淡的红色球形。
在这座城市里随意漫步,能畅快呼吸已变成一种奢望。每吸一口气,喉咙都像被堵住似的,感到很不舒服,闷得喘不过气来,就像被压着一样。有些市民觉得,在户外待久了,就等于是自我折磨。
罪魁祸首其实是混凝土,而河内今天的窘境,跟其说是一场空气污染危机,不如说是一种有发展方式固化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当河内曾一度登顶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榜单,大家才猛然意识到,这座城正被自己引以为傲的快速发展一点点“筑牢”了困境。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核心原料,它的制造过程本身就是个排碳大户,全球约贡献了将近8%的二氧化碳排放。在越南,人均用水泥的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紧跟中国,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为河内的空气难题又添上了一笔沉重的负担。
咱们再往下看这条产业链,为了给水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能源,北边的燃煤电厂正全力开动。水泥厂和搅拌站本身,就是PM2.5颗粒的制造源头。接着,满载的卡车在公路上咆哮而过,成为交通污染的主要推手。
得知道,交通尾气对河内空气污染的“贡献”超过了五成。而且,街头巷尾的小大小大的工地也都在不停扬尘,为这片灰蒙蒙的天幕再添上最后10%到15%的污染浓度。
工业、交通、建筑这三块大头污染源头,就这么被“混凝土”这根线紧紧拴在一起了。监测仪上的PM2.5数值一度冲到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的15倍,甚至达到24倍,我们看到的可不只是几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这条混凝土产业链对空气带来的最直截了当的伤害。
混凝土不仅让我们赖以呼吸的空气变得污染,更从实际和感官的角度,彻底改变了河内的面貌。它营造出一种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像被包围、束缚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高架桥、深入地下的地铁线路,再加上在城市郊区迅速崛起的巨大混凝土住宅区,比如Vinhomes这些项目,甚至还有特朗普集团投资15亿美元的规划,都在用一种无法抵抗的方式改写着城市的模样。全新一派钢筋水泥打造的灰色天际线,逐渐取代了过去的自然风光。
这种实实在在的压抑感,跟市民们的感官体验产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共鸣。当整个世界变得模糊不清,空气中弥漫着像氯气一样的味道,太阳也变成了一颗暗淡的红球,那种被剥夺的感觉,以及被高耸的混凝土建筑群围绕着的那份沉重压抑,没有两样。
更让人觉得棘手的是,自然因素偶尔也会变成“帮手”。每到冬天,稳定的气象状况就像个大锅盖,把这座混凝土城市产生的污染物牢牢地压在地面上。大气的流动变得迟缓,污染物根本没有地方跑。
有时候,冬天的季风甚至会从邻国带来不请自来的“客人”,让污染情况更糟。这座被困住的城市,要想呼吸到新鲜空气,常常得等到三月或者更久,盼着一场春雨,或者一股猛劲的东北季风来“解围”。
宏伟的经济增长故事,终究会落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上。繁华的混凝土世界背后,是无数人健康被侵蚀、生活被迫变样。一个叫TranQuynhLan的市民,曾经爱走路,可现在,她更愿意挤公交或者打车,户外走路对她来说,像是一种“折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做出选择。
50岁的花生摊贩MãThịDung,生意就摆在街头,不得不硬挺着。连续两周的咳嗽折磨得她难受得很,经常觉得呼吸不顺畅。
61岁的水果摊主 VuThiHong 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人们戴口罩,不是为了啥特别的,就是为了防止吸入那污浊的空气,生病。74岁的市场工作人员 NguyễnThịMỹ 更是担心得不得了,她清楚,这种天气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来说,风险大得很。
沉默的健康开销,成了这座城市最难负担的负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在越南,每年有超过六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失去生命。医生们也一直在提醒,长时间吸入这些有毒粒子,会大大提高中风、心脏病和肺癌的危险。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在身体里埋下疾病的苗头。
面对这些问题,市民们只能被动应对。空气污染最厉害的时候,N95口罩变成了出门的必备品,学校也被迫暂时停课,连工作节奏都因此受到影响。这些看似无奈的调整,本身就是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的明证。
河内的难题,实际上是一种“僵硬”成型的结构性矛盾。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混凝土发展方式,跟市民对干净空气的基本诉求,硬生生地撞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变成了难以调和的硬伤。
自2018年起,越南的GDP每年都能维持在5%到7%的高速增长,吸引了苹果、耐克这些国际品牌纷纷来投,一下子变成了区域内的制造业重地。空气污染,被不少人看作是背后的环境代价,是发展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混凝土经济一方面带来了繁荣,另一方面却像个枷锁,把环境紧紧拴住。
面对愈发紧逼的局面,越南政府可没闲着,签了《巴黎协定》,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还制定了更严的汽车排放规定,打算到2030年让一半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变成纯电的。也试图限制一些工业项目,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不过,理想的政策目标和现实的情况,中间总是有个大差距。经济增长的压力,老是不由分说地盖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水泥炉里的煤炭照样在燃烧,工地上的尘土也一直没有停歇,城市的扩大步伐还在不断推进。现在的一些措施,在经济的惯性面前,很多人觉得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要知道,污染源头其实错综复杂。除了混凝土产业链以外,每年寒冬时节农民焚烧秸秆的习惯,再加上邻国输送过来的污染物,这些因素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恐怕都难以动摇这座被灰尘罩盖的铁城。
在今天的河内,混凝土这个词,变得有点复杂。它既代表了城市的繁荣基础,也成了困境的源头。它撑起了高楼大厦,也让空气变得灰蒙蒙的。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清新空气不再理所当然,才知道它的珍贵。要想走出这种尴尬局面,不光是做一些技术修补、调整政策那么简单,更需要对整个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在这座由混凝土铺就的城市里,是继续在灰尘中拼搏向上,还是为了那一片清澈的蓝天和顺畅的呼吸,重新谋划未来的方向?这个抉择,摆在河内九百万居民和决策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