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1 10:41点击次数:
一辆印着“完达山放心奶”的运奶车在高速公路上漏奶,乳白色液体从罐体尾部渗出,车身上沾满泥渍——这段网友拍摄的视频迅速点燃舆论。完达山回应称漏奶是“阀门松动”,车体脏污是“雨天泥渍”,并强调罐内高压能防止污染。但公众的质疑并未消散:为何发车前没发现阀门问题?运输环节的卫生监管是否存在漏洞?
事件回顾:漏奶视频引发的舆论风暴
9月3日,津蓟高速上一辆完达山运奶车的漏奶视频被上传网络。画面中,罐体尾部持续渗出液体,车身污渍斑驳,与“放心奶”的标语形成刺眼反差。完达山解释称,漏奶是行驶中阀门松动所致,罐内高压可阻隔外界污染,而车体脏污因雨水溅射,不影响内部卫生。
然而,公众的焦虑点恰恰在于:企业用技术术语解释“结果安全”,却未消除对“过程失控”的担忧。阀门为何松动?为何发车检查未发现问题?这些细节的缺失,让“放心奶”的承诺显得苍白。
监管盲区:运输环节为何成为信任黑洞?
完达山的回应暴露了乳制品运输环节的三大隐患。其一,检查流程形同虚设。企业承认发车前未发现漏奶,说明阀门状态的动态监测存在盲区。其二,高压防污染的解释缺乏佐证。若阀门松动,是否有应急处理标准?罐体压力数据能否公开?其三,现行法规对运输车辆的卫生监测仅作原则性要求,企业往往被动应对,而非主动预防。
这种监管灰色地带,让公众不得不质疑:如果连肉眼可见的漏奶都能“偶然发生”,那些不可见的风险又如何防范?
信任重建:从“事后辩解”到“过程透明”
食品安全的核心矛盾在于,企业的“技术正确”与消费者的“心理安全”之间存在断层。脏污的车体、渗漏的奶液,天然触发人们对污染的联想,仅强调“最终合格”无法平息本能抵触。
要打破僵局,企业需用技术手段自证清白。例如公开运输车辆的GPS轨迹、罐体压力实时数据,或引入第三方对车辆清洁度突击检查。更长远看,乳制品行业应建立运输环节的“可视化标准”,将清洁记录、检修日志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放心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验证的过程。
食品安全敏感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
在食品安全“零容忍”的当下,企业的危机公关必须超越技术层面的辩解。完达山事件警示行业:信任的崩塌始于细节的疏忽,而重建则需要彻底的透明。只有当“放心奶”的标语与消费者感知真正统一时,乳企才能穿越舆论风暴,赢得市场的持久信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