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多元化数据:披露深度VS隐私红线

发布日期:2025-08-24 01:17点击次数:

现代企业犹如一座座数据金矿,蕴藏着运营、用户行为、环境影响等海量信息。挖掘这些信息能创造巨大价值,但稍有不慎就会触犯隐私红线。2025年8月,某知名科技公司的AI聊天平台发生严重隐私泄露事件,超过37万条私人聊天记录被公开发布并遭搜索引擎索引。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对话内容,还涉及用户上传的照片和敏感文档。原因在于平台分享机制存在缺陷:看似私密的分享链接竟能被搜索引擎轻易获取和索引。

01 披露需求攀升,合规门槛提高

全球范围内,数据披露正成为刚性需求。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要求大型企业按年度报告社会责任尽职调查情况,高风险行业甚至可能需要季度报告。

2025年7月,欧盟通过“快速修复”修正案,虽然允许大公司延迟两年披露额外的ESG相关数据,但依然明确了披露的必然趋势。

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财务数据延伸到环境影响、员工权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维度。这些多元化数据构成了企业全方位的数字画像。

02 隐私风险凸显,保护面临挑战

随着数据披露的深化,隐私保护风险日益凸显。2025年9月将全面生效的欧盟《数据法》规定,车辆传感器、驾驶行为、生物特征等实时数据将被纳入用户“可主张权利”范围。

联网汽车产生海量信息,包括驾驶员资料、远程信息处理、位置追踪甚至附近行人信息。这些数据经过制造商、保险公司、应用开发商和执法部门组成的复杂网络,引发了复杂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2022年,一家汽车制造商因未能正确告知测试驾驶员车载摄像头正在记录他们,被德国监管机构处罚。

03 寻找平衡点,合规框架渐显

在披露深度与隐私红线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企业的必修课。2025年8月,厦门发布了全国首个《数据资产合规报告指引》,为数据资产登记全流程提供合规指导。

该指引明确要求: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必须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确保可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不得登记,从源头消除隐私泄露隐患。

上海正加快落地超大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通过统一的技术框架与治理协议,在多元参与方之间建立“最大共识”,为数据流通提供信任基石与安全设施。

04 实践出真知,案例指引方向

实际操作中,企业正在探索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数据最小化原则成为普遍共识:仅收集必要数据,并在最短的必要时间内保留。

连续视频或实时位置跟踪需要谨慎评估,在侵入性较低的数据足够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精确的地理位置数据。

透明度和用户同意也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告知驾驶员及其他人有关数据收集、使用和共享的信息,应在关键接触点清晰地传达这些信息。

上海的可信数据空间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基于历史积水点数据、气象数据、三维模型等城市多模态公共数据,为防汛指挥提供决策信息,同时赋能地图导航、外卖等社会化出行平台。

#ESG报告#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合亦正咨询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