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20:23点击次数:
一、项目背景:国家枢纽工程的“高起点”与“落寞”现实
1. 立项与建设
规划定位:绥化东城客运站系《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项目,2008年获黑龙江省发改委批复,2011年开工,2015年竣工,总投资3624万元,按国家一级站标准建设。设计规模: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站房建筑面积3313.07平方米,设计日均发送旅客1.08万人次,设9个售票口、10个检票口,配套站前广场、停车场及9条发车库。
2. 现实困境
闲置状态:建成10年未启用,新站设施破损(墙面脱落、玻璃碎裂),候车厅座椅覆盖塑料布,停车场空无一车;老站狭小破旧(候车厅仅100余平方米,无安检设备),市民挤占道边乘车,安全隐患突出。公众反映:市民多次投诉新站“形同虚设”,老站“快倒闭”,呼吁尽快启用新站以改善出行环境。
二、争议焦点:谁是“烂尾”责任方?
1. 官方解释(交通运输局)
滞迁户影响:车站正门西侧存在二层民居滞迁户,2021年底方拆迁完毕,导致验收滞后。材料报送滞后:施工单位鑫威公司未及时提交验收资料,直至2023年7月才备齐材料。工程未结算:已支付1600万元工程款,剩余1800万元因结算范围争议未完成结算。
2. 施工单位(鑫威公司)反驳
滞迁户位置争议:滞迁户位于正门西侧空地,不影响旅客进出,否认其为验收障碍。验收责任推诿:指出2018年11月已与交通局就结算范围达成一致,但后续因领导更换频繁(10年换多任领导)、部门业务流程不熟,导致结算拖延。政府“新官不理旧账”:批评政府干部不作为、懒政,多次上门推动结算无果。
3. 关键矛盾点
验收报告无日期:竣工工程验收报告仅有单位盖章,无责任人签名和落款日期,导致责任认定存疑。工程款结算拖延:剩余1800万元未结算,成为项目交接的核心障碍。
三、事件进展:从“烂尾”到“重启”的艰难路径
1. 后续行动(2023年至今)
验收完成:2023年7月鑫威公司提交齐全材料后,交通运输局组织验收并取得《竣工工程验收报告》。第三方评估:委托评估公司进行工程结算价款评估,拟报财政评审后办理交接。设施维修:市客运总站成立工作组,与鑫威公司合作维修破损门窗、墙体及设备安装。
2. 预计启用时间
官方承诺:绥化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加平表示,新东城客运站预计2025年末投入使用。
四、深层剖析:惠民工程为何沦为“面子工程”?
1. 流程漏洞与管理低效
验收流程不规范:竣工验收报告缺乏关键要素(日期、签名),暴露项目管理粗放。部门协调失序:交通局与施工单位在结算范围、材料提交等环节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2. 政策执行偏差
“重建设轻运营”倾向:项目立项时强调“国家枢纽”定位,但后续运营规划缺失,导致设施建成后无法有效衔接。领导干部责任断层:10年内多任领导更换,导致“新官不理旧账”,历史遗留问题无人跟进。
3. 公众信任损耗
政府公信力受损:惠民工程沦为“摆设”,加剧民众对政府执行力的质疑,影响干群关系。
五、启示与建议:如何避免“烂尾工程”重演?
1. 制度优化方向
强化验收标准化:明确竣工验收报告必备要素(日期、责任人签名),建立第三方审计机制。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将项目运营纳入考核,避免“重建设轻维护”。
2. 政府治理改进
建立“历史遗留问题专班”:针对跨届期项目,组建专项小组集中解决结算、验收等遗留问题。完善问责机制:对因懒政导致项目滞后的责任人追责,倒逼干部主动作为。
3. 公众参与监督
公开项目进度:通过政府网站定期披露惠民工程关键节点(如验收、结算),接受社会监督。畅通投诉渠道:设立专项热线或平台,及时响应民众对项目滞后的诉求。
结语:惠民工程需“建用并重”
绥化东城客运站事件暴露了部分地方政府在项目管理中的流程漏洞与责任断层。要杜绝此类现象,需从制度设计、政府治理、公众监督三方面协同发力,真正实现“建为民所用,用为民所盼”。
#绥化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