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连勃列日涅夫都犯怵!原版阿富汗战争计划,苏军要一路打到印度洋

发布日期:2025-10-07 16:00点击次数:

阿富汗战争大幅推动了苏联的解体进程,从当下视角审视,当时作出的决策难称明智。鲜为人知的是,苏军实际执行的作战方案是经过删减的版本。即便勃列日涅夫历经诸多重大事件,在审阅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元帅呈交的原版计划后,仍震惊得良久无法言语。

该方案战略期望过高,所需代价过于沉重,即便好大喜功的勋章大帝也心存顾虑。最终,苏联高层选择采纳第一副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大将提出的“替代方案”,规模缩减近半。即便做出如此调整,这个超级大国仍深陷战争困境。

当初,究竟是何原因致使苏联执意对阿富汗发动进攻,军方最初制定的方案又有何惊人之处?在解答这些问题前,需先提及一位人物。

1979年9月,阿富汗总统塔拉基出席第六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后,于返程途中临时改变路线,秘密会晤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双方就一项关键行动达成共识,即铲除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二号人物阿菲佐拉·阿明。

需了解,塔拉基实乃厉害人物。

1975年,阿富汗共和国时任总统“红色亲王”达乌德稳固权力后,试图脱离苏联控制,放缓激进社会改革步伐,对国内宗教与传统势力作出一定妥协。塔拉基随即判断达乌德已非可靠“盟友”,双方关系迅速陷入表面和睦实则疏离的境地。

1977年年末,达乌德解散由亲苏派系构成的最高权力组织,此举立刻招致人民民主党的强烈反对,该党甚至公开指责达乌德“变节”,使达乌德感到十分忧虑。

次年二月,达乌德抢先行动,对国内左翼力量展开大规模清剿。但此举成效有限,仅过两月,恢复元气的人民民主党在克格勃协助下发动武装起义,最终将达乌德擒获。

在68岁的达乌德眼前,政变参与者枪决了他的亲属。最终,其全家三十余口人中,仅有一个小孙女存活下来。此外,投降的一千余人也几乎被屠杀殆尽。

初掌权的塔拉基志得意满,自称“勃列日涅夫的追随者”,对苏联领导人政策亦步亦趋,因而赢得莫斯科高度信任与支持,看似地位稳固。然而,他未料到有人比他更狠辣——其一手提拔的亲信阿明渐生异志,在随后数年中逐步削弱塔拉基的权力。

阿明行事策略巧妙:他起初大力讨好领导,为塔拉基打造个人崇拜氛围;随后却以“个人崇拜”为由对塔拉基进行抨击,最终导致塔拉基辞去总理职务。

阿明作为国内第二号人物,顺理成章接手了塔拉基被迫放弃的权力。至1979年3月,他已成为阿富汗实际统治者。从表面看,塔拉基仍是阿富汗革命的“精神象征”,实质上却已无实权。

对苏联来说,塔拉基是理想的利益代表,是不可轻易放弃的对象。因此,莫斯科主动提议协助塔拉基除掉阿明,塔拉基也表示认同。随后,克格勃制定计划:塔拉基以商议事务为由,邀请阿明前往总统官邸“人民宫”,由苏联大使普拉诺夫保证其安全,借机将其除掉。

塔、苏双方均未料到,阿明竟技高一筹,预先策反总统亲卫队队长并获知行动计划。最终,有所防备的阿明在其保镖舍命护卫下成功逃脱,随即迅速集结兵力占领人民宫,生擒其昔日导师。

阿明对权力渴求程度远超达乌德与塔拉基。政变成功后,他和莫斯科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通话,承诺会维护阿富汗与苏联友好关系,由此得到苏联认可。不过,苏联稍作试探,便迅速发现问题——此人意图独占利益。

1979年11月,苏联多次邀请阿明赴莫斯科访问,阿明以多种理由推脱;12月上旬,莫斯科派代表前往喀布尔,提议由苏联协助阿富汗重组军队、警察部门及情报机构,阿明未加思索便予以回绝。

苏联更难以容忍的是,阿明在持续强调阿富汗与苏联友好关系的同时,加速驱逐苏联及亲苏势力,并多次私下与美国代表会晤,提出恢复邦交的要求,还直接向美国寻求利益。

阿明企图两边获利,算计颇为精明,却不知此行为已给自己埋下杀身之患。

1979年12月,苏联高层忧虑阿明会步埃及总统萨达特后尘,由亲苏转向反苏,故而决定采取极端手段。然而,因阿明行动迅速,阿富汗国内已无可利用的势力,苏联遂决定直接介入。

实际上,莫斯科早有采取极端手段的意图。1979年3月塔拉基访问苏联期间,勃列日涅夫已发出警示,并暗示莫斯科可派兵协助处理问题。不过,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苏联高层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苏联军方中的鹰派人士当然期望借由战争展现强硬姿态,但政治家们觉得以暴力方式介入会让西方国家找到攻击的借口。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表示,苏军若进入阿富汗,将与全体阿富汗民众为敌,势必向其开火;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苏联将成为所有不结盟国家的对立面。安德罗波夫则明确指出,阿富汗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若需用刺刀维持革命,这对我们而言绝不可行。”

概括来说,政治家担忧苏联介入会使自身被视为“侵略者”,如同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在国际社会中陷入不利境地。

然而,情况会随时间变化,那时塔拉基还有回旋余地;如今阿明已将局势推向死胡同,且他已开启亲美政策,开始引入西方势力,这令莫斯科尤为忧虑。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在冷战中已显劣势,无法承受失去阿富汗的后果。经权衡,高层最终决定派兵。

即便面临此情况,军方中依旧存在反对意见,亲自参与制定计划的阿赫罗梅耶夫大将便是持反对态度者之一。

阿赫罗梅耶夫提出反对,并非基于“正义”或民族大义考量,而是身为战略家,他敏锐察觉这场战争的结局:苏联若出兵,要么需倾尽国力展开大规模行动,要么将陷入无休止战争泥潭;无论哪种情况,苏联都将承受巨大损失。

事实证明,阿赫罗梅耶夫观点无误。然而,当他与上级奥尔加科夫共同提出反对看法时,时任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却毫不留情地斥责:做好安排给你的事,“政治局轮不到你来指导!”

随后,阿赫罗梅耶夫提交了他所认为的完备作战计划。

起初,苏联调集充足兵力,快速占领阿富汗,清除国内反对力量,构建稳定的亲苏政权。接着,为阻隔西方势力从周边渗透,苏联需主动增强在周边区域的影响力,推动巴基斯坦分裂,于印度洋沿岸或邻近地区建立亲苏国家,以获取出海口。

如此一来,此次出兵不仅解决了阿富汗的难题,还一次性达成了苏联在中亚地区所有战略布局的目标。

总参谋部预估,此计划实施至少需20万兵力支持。

从战略视角分析,阿赫罗梅耶夫所提计划颇具远见,但勃列日涅夫未能达到此战略高度。勃列日涅夫或许认为,应对阿富汗局势,至多可仿效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突袭行动,动用兵力不过三五万。

资料显示,他查看原版计划时,惊愕至极,一时语塞。幸而阿赫罗梅耶夫同时提交了缩减版方案,即派遣十万兵力,彻底瓦解阿富汗抵抗势力,扶植亲苏政权后迅速撤离。

要么付出更高成本实现一劳永逸,要么缩减投入追求速战速决——可以清晰看出,两份方案的核心意图均为防止苏联深陷战争困境,这一判断显然合理。然而计划虽具前瞻性,实际执行却面临挑战。

后续发生之事,想必众人皆已知晓:苏联多代军事与战略领域专家,始终将北约视为对手,苏军具备横扫西欧全境之力,却最终在阿富汗这一隅之地遭遇挫败。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