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0 15:35点击次数:
1978年中国工程师小心翼翼地翻开法国人带来的核电站图纸每一页都标注着陌生的法语术语。 厚厚的文档像砖头一样沉重大亚湾核电站工地上法国专家手把手教中国工人拧螺丝、焊管道连控制室按钮的功能都要逐项解释。 那年核电站的核心部件全部贴着“法国制造”标签。
47年后山东石岛湾的阳光下几名法国核能专家站在崭新的核岛前。他们的视线长久停留在反应堆外壳的标签上不是熟悉的法文缩写而是三个醒目的汉字:“华龙一号”。 现场没人说话只有海风刮过设备的嗡鸣声。 法国专家后来承认这个画面让他们感受到“掌控权已经易主”技术路径彻底分化。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 时间退回到1987年当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破土动工时整个工程完全依赖法国M310技术。 三个回路、90万千瓦的反应堆设计图纸来自法国核心部件全部从法国进口。 中方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操作手册。
转机出现在1990年秦山二期工程。 这是中国首次尝试主导核电站设计。 尽管基础框架仍是法国M310技术中国工程师团队做了颠覆性改动:他们把法国设计的三个回路压缩成两个回路将157盒堆芯优化成121盒。 法国技术代表最初质疑这会降低效率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团队拿出计算模型:精简后的系统不仅热功率不变维护路径缩短了40%。 更让法方惊讶的是原本需要进口的蒸汽发生器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重新设计后在哈尔滨锅炉厂实现国产制造。 2000年秦山二期并网发电时法国专家在现场发现除了反应堆框架轮廓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的建模仿真系统、燃料封装流程已经完全脱离原始技术路径。 这个项目的国产化率达到55%中方第一次掌控了核电站全流程建造能力。
2006年启动的台山核电站一期成为中法角色反转的标志性现场。 工程采用法国第三代欧洲压水堆(EPR)技术这次法方交出了指挥权。 法国电力集团仅提供基础设计图纸总控室里的工程调度、施工节点把控、运行系统对接等核心工作全部由中广核工程公司主导。当台山1号机组在2018年发出第一度电时法国工程师接到指令:按中方设计的接口协议修改原始方案。 此时法国本土的同类型反应堆项目弗拉芒维尔核电站建设周期已拖延十年成本超支三倍。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宣布中法成为“对等战略伙伴”时巴黎的技术团队正在核岛内按中国规范调整电缆排布。
真正让法国核电界感受到代际差距的是英国布拉德维尔B项目。 2016年签署的合作协议显示在欣克利角C项目(采用法国EPR技术)中法方主导技术路线在同批签约的布拉德维尔B项目上中国“华龙一号”反应堆设计成为基础方案。 项目现场的操作手册出现中英双语标识英国核监管办公室的评估文件里华龙一号的燃料装卸技术、应急系统设计均被列为标准参照。 法方技术人员的工作变成把中国设计的数字化控制模块接入原有系统框架。 2018年项目全面启动时法方驻场负责人首次接受中方每月度的节点评审。
在核能最前沿的聚变研究领域技术主导权的转换更具冲击力。 2023年2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传来消息:真空室模块装配合同由中法联合体中标而牵头方是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担任辅助角色。 这个涉及反应堆核心舱焊接精调的顶级项目采用了中国研发的设备定位系统。 法国核聚变专家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承认:“现在是中国团队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组装部件。 ”
山东荣成的石岛湾核电站让技术代差转为时间差。 2023年12月6日这座由清华大学核研院设计的核电站投入商运成为全球首个第四代高温气冷堆。 其核心反应堆温度达到960摄氏度采用氦气冷却方式堆芯材料使用特种陶瓷从根本上避免传统核电站可能的压力爆炸风险。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对比建造进度时指出相同技术路线的德国、美国项目仍处于台架试验阶段法国甚至没有列入建设计划。 该机构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核技术专利仅占全球1.3 23年这一数字跃升至13.4%居世界首位。
产业能力的量化对比更为直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3年报告显示国内在运核电机组达36台在建20台机组占全球在建总数三分之一。 核电设备年产能稳定在6-8台套“华龙一号”的三代核电国产化率突破85%。 法国核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法国近十年仅新增两座反应堆最新EPR机组建设周期均超过15年。 2024年5月法国道达尔能源主动签约引入中国小型反应堆技术时“玲龙一号”模块化核电机组已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全部审查认证。 在石岛湾核电站操作培训中心法国工程人员正在编写的设备手册里“遵照中方技术规范执行”成为高频出现的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