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20:35点击次数:
清晨六点,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国有银行门前已排起长龙,队伍中以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主。张大爷今年78岁,拄着拐杖排了两个小时队,只为取出积蓄的30万元。"利息再高也不如钱在自己手里踏实。"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众多老年人的心声。近期,全国多地银行出现类似"取钱潮"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金融监管部门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银行存款提取率同比增长32%,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深层次社会问题与金融信任危机的双重挑战。
金融数据分析公司智融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老龄人群金融行为分析报告》显示,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全国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约28%的人减少了银行存款额度,其中47%的人表示倾向于将部分资金转为现金保管。而这一趋势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尤为明显,部分地区银行网点甚至出现了预约排队取款的情况。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李明在2025年3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老年群体的金融行为变化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关乎金融稳定,更事关社会和谐。"
老年人为何宁可放弃利息也要将钱取出?深入调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原因复杂多样。首先是数字鸿沟带来的操作困难。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报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只有38%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金融操作,与全国7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上海浦东新区居民王奶奶告诉记者:"银行现在都推手机银行,柜台业务越来越少,每次办事都要排长队。我不会用那些复杂的APP,存取个钱怎么这么难?"
银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虽提高了整体效率,却无意中将部分老年群体排除在便捷服务之外。某国有大行网点负责人坦言:"我们网点2024年底将60%的业务转至线上,柜台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确实给不擅长使用数字设备的老年客户带来了不便。"而据中国老龄协会调查,有82%的老年人更信任面对面的银行服务,69%的老年人表示在金融事务上需要人工协助。
财产安全担忧是另一重要因素。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增多,老年人对数字金融产生了一定恐惧。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是主要受害群体之一,占比达27.3%,平均受骗金额超过4.7万元。这些案件中,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的诈骗手段尤为常见。河北邯郸的刘大爷曾遭遇诈骗,损失积蓄12万元:"自从那次上当后,我宁可把钱放在家里,至少看得见摸得着。"
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环境也促使老年人重新评估银行存款的价值。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2.8%,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1.85%,实际利率为负值。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晓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存款实际收益率为负,加上部分老年人对通胀有切身体验,他们选择提现也是一种理性的资产配置选择。"调查显示,有62%的老年人认为"钱存在银行越来越不值钱",这种感知与实际经济数据基本吻合。
养老金支付压力下的流动性需求也不容忽视。2025年初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显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已降至约42%,低于国际建议的55%标准。有41%的老年人表示需要依靠积蓄补充养老开支,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每月从存款中支取现金用于日常开支。武汉退休教师陈女士说:"每个月养老金4000多元不够用,我需要从存款里取钱贴补生活,取出来放家里用着方便。"
健康风险带来的未雨绸缪也是重要因素。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年均医疗支出达11200元,同比增长8.3%。面对可能的重大疾病风险,不少老年人选择提前准备现金。南京的吴大爷解释道:"现在看病贵,万一得了大病,子女又不在身边,有现金应急才安心。"调查显示,有73%的老年人担心未来医疗费用上涨,58%的人因此增加了流动资金储备。
代际金融行为差异也影响着老年人的选择。对比数据显示,80后、90后人群银行卡平均持有量为3.7张,移动支付使用率达96%;而60岁以上群体银行卡平均持有量为1.5张,移动支付使用率仅为43%。"我这辈子都是现金交易,突然改用手机付款,总觉得不踏实。"76岁的李大爷如是说。这种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老年人取钱"潮"也与农村金融服务不均衡有关。截至2025年初,我国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为58%,较城市地区低20个百分点。部分农村地区甚至面临"金融沙漠化"问题,村民需要跋涉数十公里才能找到银行网点。河南农村的赵大爷说:"村里取不了钱,去镇上银行又怕以后关了,干脆一次性取出来放家里,省得来回跑。"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2024年全国撤并的农村银行网点达823个。
面对这一现象,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已开始采取措施。中国银保监会2025年初发布《关于加强老年人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保留并优化柜台服务,简化老年人办理业务流程。同时,多家银行推出了"适老化"金融服务,如专门为老年人设立的服务窗口、简化版手机银行APP等。某股份制银行在全国100家网点试点"银发财富管家"项目,为老年客户提供一对一金融指导服务,项目覆盖老年客户满意度达92%。
金融教育的普及也在逐步推进。2024年底启动的"银发金融知识普及计划"已在全国举办超过5000场讲座,覆盖老年人超过300万人次。金融专家建议,银行应与社区合作,定期组织面向老年人的金融知识讲座,帮助他们了解现代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全知识。
解决老年人"宁可不要利息也要取钱"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银行需要重新审视服务策略,在追求数字化的同时保留人性化服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老年人金融权益的保护,并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子女也应承担起金融教育责任,耐心帮助老人适应现代金融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取现金并非完全是负面现象。金融多元化是健康金融体系的特征之一,不同年龄群体拥有不同的金融行为和需求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老年人选择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当张大爷拿到那叠崭新的现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是对金钱实体价值的朴素理解,也是对现代金融体系的一种无声提问。从清晨排队的长龙,到如今各方积极应对的举措,老年人的金融需求正逐渐被社会看见和重视。在追求金融创新的同时,如何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让科技发展的红利惠及所有人,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你是否也在家中有年长的亲人面临类似困扰?他们是选择存款还是现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问题。